how to build your own website for free

高美環境

首頁 / 高美環境
Mobirise

舊名「牛罵頭」

高美,位於臺中市西部的清水區( 在臺中縣市合併 之前,稱為清水鎮,舊名為「牛罵頭」),在大肚 山台地西北麓和大甲溪下游南岸的海岸平原上,擁有美 麗名字的「高美」。整體而言,西起高美濕地,沿著高 美路向東行,經過台六十一線道高美路及護岸路後,直 至位於甲南的溪頭路;北起位於護岸路上的高美國小, 南至台十七線的臨海路,這整個區塊統稱為高美地區。 過去先民在大甲溪的河床地開墾並種植水稻,因此往水 稻田下方一挖不用多深之處,即能看到鵝卵石。此外, 觀察當地的稻田也能發現農民以鵝卵石塊堆砌田埂,這 些皆為高美曾為大甲溪河床地的證據,是現今的高美、 高東、高西、高南和高北五個里所在之地。
Mobirise

高美有許多著名的地標,其中最為耀眼顯著的,實屬全臺唯一漆上紅白相間色調的高美燈塔。高美燈塔早期是大甲、梧棲、沙鹿和清水這四個大肚山麓濱海重鎮的重要地標。如今,這個獨一無二又鮮豔的紅白色燈塔與一旁西式城堡建 築的高西示範托兒所,更是 高美濕地的明顯標誌。高美 燈塔興建於西元1967年, 塔高34.4 公尺, 含燈座高 38.7 公尺。早年,我國海關為了監看船隻在西部海岸間之航行狀況,以及在梧棲港內進出的船隻安危,因此在桃園白沙岬燈塔和澎湖目斗 嶼燈塔間的中心處興建一座燈塔,用以彌補前兩座燈塔之間燈光不足的問題。高美燈塔自西元1967 年開始運作,直至臺中港燈塔於西元1982 年興建完工後,因高美燈塔距離彰化縣芳苑燈塔和臺中港燈塔太近之緣故,將高美燈塔之燈具卸除並重置於臺中港燈塔上。於西元 1982 年正式卸任,共計服務十五年。因高美燈塔僅只卸除燈具,並無將整座燈塔打掉,所以高美燈塔也是全 臺唯一俗稱的斷頭燈塔。


Mobirise
高美,位於臺中市西部的清水區( 高美濕地近年來另一項讓人印象深刻的指標,即為沿著環港北路豎立的十八座風車機組,由臺灣電 力公司,於西元2003 年所設立。西元2003 年風車機組原本由荷蘭廠商承攬施作,然荷商於西元2005 年因為財務問題而轉由日本廠商接手後續工程。但命運多舛的高美濕地風車機組,又在日商無力營運的情況之下, 再度轉手於他人。因為施作期間情況複雜之故,導致零件物料缺乏和維修的問題層出不窮。加上風車位於濱海 地區,每逢颱風季節即造成機組故障損害,根據紀錄,西元2008 年就有一具風車在一場風災中倒塌。高美濕地的電力風車因屬臺灣第一期引進的風車機組,設備老舊容易故障, 再加上廠商不斷易手而 導致維修不易,因此常 在狂風吹驟的高美濕地 看到扇葉停滯的風車1。
1 資料源自 2009 年10 月14 日自由時報報導 2011 年7 月22 日TVBS 報導 民視新聞報導

高美濕地

高美地區最為讓人耳熟能詳的自然環境,就是近年來聲名大噪的高美濕地了。然而在近一步介紹高美濕地之前,我們先來談談何謂濕地。

濕地是指陸地與水域間全年或間歇地被水淹沒的土 地。因為其土壤長期浸泡在水中,因此孕育了許 多與陸域植物截然不同的濕地物種。經研究發現,濕地 是地球上單位面積基礎生產力最高的生態系統( 與熱帶 雨林生態系相近),由於水分不匱乏的關係,所以能夠 孕育許多不同種類的生命體。除此之外,濕地也是許多 遷徙性鳥禽的樂園。牠們都會在長程的遷徙旅程中,將 濕地做為其休息的中繼站。而「淨化」則是濕地另一項 特點。曾有國外研究說明,一公頃濕地所發揮的淨水功 能,等同於汙水處理廠花費400 萬台幣處理費的效能。 10 但是過去人類卻因為將濕地看作一個毫無生產力的地 區,不停的在濕地上開發建設工業區,與海爭地。濕地 可依所處位置,大致分類為淡水濕地和海岸濕地兩種。 不同於淡水濕地,海岸濕地更具有穩定海岸線的功能。 而海岸濕地的另一個特色,就是會受到潮汐漲退的影響 而改變其受水體覆蓋的時間長短和程度範圍。潮汐變化是地球的海洋表面,受到太陽及月球的引力作用而產生 的漲落現象。在新月和滿月的時候,因為此時月亮和太 陽在同一直線上,所以在兩者引力加乘的情況下,漲潮 的幅度最大,此時其稱為「大潮」;反之在弦月的時候, 月亮和太陽呈現垂直的方向,這時兩邊的引力會互相牽 制,削減引力對於地球上海洋的影響,稱為「小潮」。

受到前述的月相變化影響,一個月內會有兩次的大 潮,以及兩次的小潮。然而,每一天又平均會有兩次的漲退潮,潮汐週期約12 小時25 分鐘。每隔一天, 滿潮和乾潮的時間又會延後50 分鐘,這部分是和地球 自轉以及月球公轉有關所造成。在漲潮時會被淹沒,但 退潮時則會裸露出的區塊,稱為「潮間帶」。住在潮間 帶區域的生物( 例如招潮蟹) 長期受到潮水漲退的週期 影響,因而演化出許多有趣的行為。

在大甲溪出海口處的高美濕地,因為海岸漂沙的 淤積而形成濕地。目前是臺灣最具特色的草澤海 岸濕地。生長在高美濕地上的大片雲林莞草,是當地最 具代表性和指標性的水生植物。高美濕地的形成原因, 主要是因為臺中港北防沙堤的興建。在西元1932 年的 時候,這個區域是高美海水浴場,也是當時清水地區唯 一的休憩型風景區。在西元1976 年,臺中港完工落成 啟用,此區在當時被劃作「漂飛砂整治區」,海水浴場 也就因此關閉。臺中港北防沙堤的突堤效應更加速了高 美濕地的形成。

高美濕地位在臺灣中部地區的沿海地區,大甲溪出 海口處,屬於亞熱帶季風型氣候區。夏季高溫多 雨,冬季則因東北季風的關係,乾旱冷冽。受季風影響, 每年降雨主要集中於六月到八月之間。大甲溪的南岸, 含砂量高,又臨近河口區,因此食物鏈豐富又完整,也 成為了候鳥遷徙的中繼站,為一個重要的候鳥棲息區。 高美濕地的棲地類型多樣,分別有草澤區、沙地、泥灘 地、石礫堆、潮溪區、低潮區。因為擁有多種棲地類型, 這也表示高美濕地得以蘊含多種不同 的生物。因此,和其他的濕地相 比之下,高美濕地整體而言其生 物多樣性可說是相當可觀。

10 資料來源:邱文彥,(1999),「台灣濕地環境的生態教育」, 環境教育季刊,第三十九期,八十八年五月,頁23-32。
Mobirise

高密

西元1832 年時的彰化縣志記載高美的舊名—高密, 直至日據時代才更名為高美。高密一名的來源並 不甚清楚,探究在地居民的祖籍—中國福建省泉州地 區,亦無高密的名稱。但根據古地圖的資料顯示,高美 地區過去有一條四塊厝溪,溪水深不見底。在西濱道路 尚未闢建的時候,當地居民因必須撐船經由四塊厝溪之 後才到達高美濕地之處進行漁事作業。因為溪水深不見 底的緣故,人們撐船時所用的竹竿都快被溪水淹沒了, 因此將高美這個區域稱為「高密」。2 若以臺語的發音 來說,竹竿的「竿」和「高」的發音相同,而「密」則 是有淹沒的意思,所以稱作「高密」,或稱「篙密」。

然而「高密」為一個區域的統稱,包含了大甲溪南 岸河口三角洲上的溪底、番仔寮、頂海口、魚寮、 舊庄、頂牛埔、下牛埔、溪頭等小聚落。亦即現今清水 區的高美里、高西里、高南里、高北里等里昔日所稱之 高密庄。

因高美地區位居於清水區,高美地區的社區發展, 應溯及至清水地區。而清水地區的聚落發展,則 可追溯到距今約3500 年至4500 年前的牛罵頭文化。 在清朝時期,漢人勢力還未成功推進清水地區之前,清 水地區原屬泰雅族原住民的居住棲所。然而直至西元前五年時,平埔族的拍瀑拉族 (Papora) 將泰雅族驅趕至山 區後,才在當地定居下來。清廷一直到西元1699 年平 定了吞宵社 ( 通霄) 動亂之後,才真正掌控了整個清水 地區,亦在當時派駐了官兵防守此地。可能因為平埔族 人的生產及農業技術不及漢人,進而讓漢人慢慢的佔上 優勢,在西元1701 年才進入清水地區開墾。在這段時 間,雖然清水地區已逐漸被開發,但高美地區於史實的 記載上仍尚未看到其被開墾的紀錄。而在中部地區,西 元1786 年的林爽文事件,迫使原居於大甲溪南岸的粵 人遷移至南坑庄、葫蘆墩和東勢角等地,促成清水地區 的漢人再度移居。而現今所稱的三田地區( 同樣位於臺 中市清水區),即為後來粵人移民並定居的地區。清水 地區的聚落發展依整體說來,應為源起牛罵頭文化,衍 生至三田地區的發展,最後才是高美地區的開發。而此 發展的沿革,亦可由在清朝乾隆末年在高美地區所建立 的文興宮獲得證明。3

2 蔡木森先生部分口述資料
3 資料參考自海洋台灣文教基金會網站(http://www.ocean.org.tw/Main.htm)、蔡紹斌所著之 《清水第一街-大街路,尋根溯源》,1996 年初版,地景企業股份有公司。
4 以下地名之資料參考自洪敏麟 (1993) 臺中縣地名沿革專輯,第一輯。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生態地圖景點

高美燈塔、臺中市立清水幼兒園高西分校

高美燈塔興建於民國56年,目的是西部海岸間航行船隻的需要,以彌補桃園白沙岬燈塔和澎湖目斗嶼燈塔之間燈光不足的問題。運作15年後,因距離彰化縣芳苑燈塔和臺中港燈塔太近之緣故,將燈具卸除重置於臺中港燈塔上。紅白相間的高美燈塔,早期是大甲、梧棲、沙鹿和清水這四個大肚山麓濱海重鎮的重要地標;如今這個紅白色燈塔與一旁西式城堡建築的臺中市立清水幼兒園高西分校,更是高美濕地的明顯標誌。

高美海堤

高美濕地周遭海堤由北向南分別為番仔寮海堤、高美一號海堤以及高美二號海堤。

高美濕地遊客中心、高美濕地景觀橋

高美濕地遊客中心為兩層樓的RC鋼骨複合構造建築物,位於高美濕地南側。高美雙曲景觀橋於民國105年完工,位於高美濕地南側,清水大排出口處。

木棧道

建於民國103年,總長度達691公尺。木棧道自解說半島起,橫跨高美野生動物保護區的核心區、緩衝區,至永續利用區,期望在不直接踩踏灘地的情況下,降低遊客對灘地上動植物的干擾。

越戰美軍戰備油管

越戰時期,美軍油輪停泊於高美外海,透過戰備油管,將油輸送至高北里加壓站,並順著大甲溪堤邊道路下油管,往東送至頂湳里客庄,再上山送至楊厝里的大楊油庫區存放。

風力發電機組

18座風力發電機組建置於高美濕地南側環港北路旁,形成一條「風車大道」。每座機組高約64公尺,重5.7公噸。這18座風力機組始運轉於民國96年中,理論上可產生36000瓩的電力。